中國文化是在一萬年農牧生產基礎上產生的。西亞的兩河、南亞的印度河、北非的尼羅河都是南北走向,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處在不同緯度上,因而其生產生活方式往往不同,文明形態也有差異。中國的長江、黃河、西遼河等產生文明的幾條大河都是東西走向,同一條河流處在同一緯度上,因此其生產生活方式基本相同。這就決定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明起源階段可以是“多元并行”的發展格局,到青銅時代夏商周早期文明發展階段,又可以是“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所強調的中華文明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就應該從這樣的特殊環境背景中去尋找深層文化結構基因,從而在理論上建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性。

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內蒙古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持續發力。一方面,要加快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這方面,內蒙古大有文章可做,譬如,用好能源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動實現能源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戰略資源優勢,加強能源資源的就地深加工;還可以利用農牧業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抓好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有機品牌打造。另一方面,要牢記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這一“國之大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

然而,筆者要說的是航天領域是軍民兩用色彩最難以界定的領域之一,以此次韓國發射的“新一代小型衛星2號”為例,該衛星由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院衛星技術研究中心(KAIST SaTRec)研制,是一顆重180千克的遙感試驗衛星,主要載荷是一臺X波段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其驗證的技術未來可用于研制小型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此前,韓國已經發射多顆軍民兩用的“阿里郎”系列光學遙感衛星,若提高全天候偵察能力,未來勢必研制雷達成像偵察衛星。
